天龍寺.jpg  「借景」,把外部的山林景觀作為庭園的背景,是日本庭園藝術很重要的一門手法。

  根據建築設計師清水泰博的說法,「借景」,可能和日本傳統的「自然崇拜」有關,把山色融入人為的景觀中,可以視為對山神的尊崇。在京都,有不少運用「借景」概念的庭園,包括了圓通寺、正傳寺、無鄰庵、修學院離宮。

  還有夢窗疎石的天龍寺。

  

   在日本的庭園史上,夢窗疎石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,由他所打造的西芳寺(苔寺)和天龍寺,成為後人作庭的範本,像金閣寺和銀閣寺,都可以看成是對夢窗式庭園心生嚮往的致意之作。

  相較於西方庭園是「修剪」自然,讓自然「馴服」在人為的美學規格之下(凡爾賽宮是最好的示範),受到夢窗疎石啟發的日本庭園,則是走「尊重」自然的路線,一草一木,一池一石,無不強調「本物」之美。

  而且,日本庭園在模擬自然的同時,又悄悄地藏進了生與死、現世與來生的觀點,或許,這跟夢窗疎石的僧人身份有關。

 

  夢窗疎石是生於鎌倉時代末期、室町時代初期的知名禪僧。

  他九歲出家,先在天台宗門下學習,十九歲開始學禪,二十歲成為四處行腳的學問僧。因為佛法修行高深,各地方的權貴都希望能跟他往來,但是夢窗疎石不喜歡跟人打交道,而是選擇走進山林,和自然對話,透過瞑想,體悟真理。

  或許是在大自然中獲得頓悟,夢窗疎石在四十歲那年,開始作庭,先是岐阜的永保寺,五十三歲是鎌倉的瑞泉寺,五十六歲是山梨縣的惠林寺,六十五歲是西芳寺,七十歲作天龍寺的庭園,作庭之於夢窗疎石,有如一種美的修行

    

  天龍寺,位於京都西方的嵯峨野,此地最有名的風景,就是嵐山。

  天龍寺庭園的「借景」,除了左邊的嵐山,還包括了正面的龜山,以及右邊的愛宕山、小倉山。如果「借景」只是把週遭的山色都「借」進庭園裡,不過就是佔了地利之便,不過,夢窗疎石的作庭本事當然不僅於此。

  他用來營造空間魔法的「道具」,是水池。

  天龍寺的池,稱為「曹源池」,池的輪廓很特別,有如一隻張開的手掌(更美的形容是呈「心」字型),池面寬窄不一,當你站在池的左端,往嵐山方向看去,由於與對岸之間,池面較寬,水池看起來較大,在視覺上,嵐山變得比較近;往右端走去,再對著嵐山,池面變窄,池岸往後退,水池看起來比較小,嵐山變遠。

  就像西洋畫裡運用的透視手法,近大而遠小,在曹源池的左右兩端移動,池面的寬度變化,影響對水池大小的判斷,連帶地,也讓作為水池背景的嵐山,產生前進、後退的錯覺。

  面對同樣的景觀,站在不同的位置上,可以看出不一樣的風景。就像禪宗說的,風動、旗動,其實是心動;在天龍寺庭園,池動、山動,其實是因為人動。 

 

  建造天龍寺的庭園時,夢窗疎石採取了「借景」的技巧,除了有美學上的意義,其實也為了「鎮魂」。

  鎌倉時代末期,當時在位的後醍醐天皇一心想打倒鎌倉的幕府將軍,原為朝廷人馬的足利尊氏雖然攻陷鎌倉,卻也趁勢崛起,另擁立光明天皇,後醍醐天皇逃出京都,在吉野建立南朝,與足利尊氏控制的皇權對峙,史稱南北朝。後醍醐天皇雖然一直渴望著班師回朝,統一皇權,最後仍然壯志未酬,病死異鄉。

  據說,後醍醐天皇駕崩後,夢窗疎石大慟。某夜,他夢見後醍醐天皇亡魂回到了生前經常流連的龜山離宮。於是,他向足利尊氏建言,以安撫後醍醐天皇亡靈為由,將龜山離宮改為寺院,他自己出任主持,也就是現在的天龍寺。

  而龍安寺庭園「借景」龜山,很有可能是,夢窗疎石相信,後醍醐天皇的魂魄最後安眠於龜山,天龍寺的「開門見山」,其實表達了夢窗疎石對前代君王的哀思。

天龍寺

地址:京都市右京区嵯峨天龍寺芒ノ馬場町68

交通:搭JR嵯峨野線「嵯峨嵐山」站下車,徒步約十分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h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