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櫻花樹下,流水潺潺。
河面上,一艘小舟,兩名送行者。
河,京都市裡的人工河,高瀨川。
河畔,是京料理亭林立的木屋通,人潮熙攘,也不乏打扮時髦的年輕男女。
幾步路出去,就是鴨川,兩岸的櫻花,開得大氣,相較之下,高瀨川的櫻,置身在鬧區中,挾著窄窄的水道,枝條橫垂在水面,倒有「鬧中取靜」的氛圍。
高瀨川,是戰國時期富商角倉了以和兒子角倉素庵,在江戶初期開鑿的人工河川,連結大阪,直到大正時期,可用來運送人和物資,。
「人」,包括了罪人。
森鷗外的小說《高瀨舟》。
時間,是江戶時代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(算起來,算是篤姬的公公)在位的寬政七年。當時京都的罪人若判流放之刑,即是搭船從高瀨川到大阪,再送到外島。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,流放之人,從高瀨川啟程後,此生難再見到故鄉。
運送罪人,需要一名護送的官差。
在《高瀨舟》中,一個春日的黃昏,罪人「喜助」和官差「庄兵衛」,搭上了高瀨舟。
喜助所犯之罪,殺弟。
走上流放宿命,應該是無比悲傷,但是庄兵衛卻發現,喜助表情十分平靜,甚至還吹起了口哨。
「喜助到底在想什麼?」庄兵衛心裡思量著。
深談後,庄兵衛才知道,三十來歲的喜助和弟弟原本在西陣工作,但是收入有限,光是吃飽都有限。流放外島後,不但有免費牢飯可吃,還有微薄的「薪資」可拿。至於他所犯的殺人之罪,則是因為弟弟身染重病,在病魔的折磨下,想以剃刀自盡,一刀沒有成功,於是懇求哥哥喜助成全他求死的心願。
《高瀨舟》發表於一九一六年,在當時,森鷗外就拋出了「安樂死」的主題。
當然,他也描述了大時代下,貧苦小人物的悲慘人生。
櫻花樹下,流水潺潺。
曾經,高瀨川上飄流著兩名「送行者」,一個是護送犯人的庄兵衛,另一個則是伴隨弟弟走完生之途的喜助。
高瀨川
交通:地下鐵「三条京阪」、阪急「河原町」、京阪「三条」、「祇園四条」,市巴士「四条河原町」站下車,徒步三分鐘。
跟朋友聊天時,提到了森鷗外,於是又想到了這篇文章。
好的文學家總是能貼近芸芸眾生,看到他們人生裡那無法一言道盡的哀傷和無奈,而我覺得森鷗外在《高瀨川》裡展現了這樣的高度。